图书馆
 新闻  本馆概览  读者服务  电子期刊  电子图书  特色馆藏  共享资源  升学考证  悦读在线  党群工作  校务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悦读在线>>书目推荐>>正文
文章内容页
袁凌首部中篇小说集《世界》领衔新浪好书榜2018年8月榜
2018-11-26 09:54   互联网

新浪读书讯 新浪好书榜2018年8月总榜出炉:袁凌首部中篇小说集《世界》位居榜首,其他九本图书分别为:《八部半》、《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藤泽周平作品集》、《椰壳碗外的人生》、《重写晚明史:新政与盛世》、《盛世的黄昏:乾隆(1736—1757)》、《方岛》、《六:一个日本人在大理的耕食与爱情》和《消失的动物:灭绝动物的最后影像》。

以下为总榜图书的推荐理由或简介:

1、《世界》袁凌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8月

因若干非虚构作品为读者所知的作家、媒体人袁凌从事纯粹的虚构写作似乎是水到渠成,基于他的阅历、视野和文字历练,首部小说集中的九个故事平均水准上佳。这些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故事里,一个个现实意义上的“边缘”“底层”人物纷纷登场,这时小说中开始流露出非虚构作品的简练、写实味道。虚实之间,一个和我们同时存在又平行无交点的乡村世界跃然纸上。

2、《八部半》黄昱宁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年8月

《八部半》是著名翻译家、出版人黄昱宁的第一部个人小说集,书名既代表了本书收录的作品数量,也暗合著名导演费里尼的同题名作。电影《八部半》把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现状和心理困境打碎,重组成影像奇观,而这也是小说集《八部半》追求的目标,它们真正的主题,都指向人们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并带有对人类未来的思索。一部中国式的“黑镜”故事集:每个故事都起于一个诡诈的、疯狂的念头,都在捕捉人们在幻觉、执念和伤痛中编织的那张亮晶晶的生活和意义之网。

3、《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著 王军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年8月

“译文纪实”系列的每本书都值得看,这本是讲日本人窘迫的老龄生活。为什么有房子有养老金,也难以回避老后破产的命运?为什么拼命工作也得不到回报?核心的问题就是社会严重老龄化,传统以家族养老的保障功能失调,社保负担太重,养老金持续缩减,而且社会也缺少活力,生无可恋。日本会是我们的未来吗?有一天我们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是不是也是破产之人?我们如何未雨绸缪?

4、《藤泽周平作品集》[日]藤泽周平 著 李长声 译 译林出版社 2018年8月

五卷本作品集收录了日本武侠宗师藤泽周平《隐剑孤影抄》《隐剑秋风抄》《黄昏清兵卫》等三部武侠代表作,以及长篇代表作《蝉时雨》和散文《小说周边》。藤泽周平一生低调严谨,“平静有力,平凡至真”。读过藤泽周平才知道,武侠竟如此润物无声,回味悠长。

5、《椰壳碗外的人生》[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著 徐德林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8月

以《想象的共同体》闻名于世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出生于中国云南省昆明,相比起“民族主义专家”、“东南亚专家”等等外界赋予的标签,他似乎更喜欢以“椰壳碗外的青蛙”自况,地理的、历史的、语言的、规训的边界都无法束缚他旺盛的好奇和热情的思考。本书是他跳出“椰壳碗”的一生的回顾,它不仅仅是回忆,更是历史和反思。

6、《重写晚明史:新政与盛世》樊树志 著 中华书局 2018年8月

知名学者樊树志以全球史视野细讲晚明史的新作之一。本书从嘉靖间内阁更替下笔,描述新政改革等的历史过程。作者不仅将晚明历史置于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背景下的世界历史进程中考察,而且加入自己八十余年的知人阅世经历,以大众笔法娓娓道来,可读性与思想性兼备。

7、《盛世的黄昏:乾隆(1736—1757)》陈文嘉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7月

历史书写的路数有很多,陈文嘉取的是通俗写史的路线。首先是语言,轻松流畅,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读起来不容易发生障碍;其次是善讲故事,婉转曲折,错落有致,多能出人意表,而每篇篇幅并不很长,却宛如行走于山阴道上,给人一种应接不暇之感;再次是一事一议,不枝不蔓,简洁明白。然而又不是信口开河,随便乱说,而是言之有据,信而有征,在作者笔下,反贪、民变、可靠、海禁、文字狱等等,无论朝政还是民事,都写得严谨细密,耐人咀嚼,堪称一部别具一格的乾隆传。

8、《方岛》金宇澄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8月

读过《繁花》之后再看《方岛》中这九篇金宇澄写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短篇小说,从题材和情节架构上,和他后来的写作还是很不同的,但这并不影响这些短篇已然是风格鲜明、语言准确、技巧得宜的作品。这些以作者当年在东北的知青生涯为素材的小说,带着伤感和悲悯的意蕴叙写了那些动荡时代下的人物,在那样严酷的环境下,人性的微光反而显得醒目。

9、《六:一个日本人在大理的耕食与爱情》上条辽太郎、苏娅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年8月

一个日本人,六,住在大理七年,用自然农法种地,做味噌,演奏迪吉里杜管,还自己接生了三个孩子。一个中国人,苏娅,写作者,却跟六一起种了三年地。最后把这一切记录下来。这本书写自然农耕的生活,写人和土地的关系,写荒野,写音乐,但本质上,写的是自由,写的是每个人迟早都要面临的,对生活的选择,对自己的交待。所谓自然农耕,其实是一种和土地交流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之中,农民不施肥,不打药,基本不除草,也不驱赶所谓的害虫,它的本质,是一种内在的自由观念,这个观念认为土地和种子和人是一样的,都需要不被人为外力干扰,自由地去生长。与此同时,在这个作物慢慢自然生长的过程之中,人站在那片美丽的田野里,也会对人生,对自由,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

10、《消失的动物:灭绝动物的最后影像》[英]埃罗尔·富勒 著 何兵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年6月

这里汇聚了一些特别的影像记忆,照片上的动物栩栩如生,但却是他们这一物种在地球上留下的最后的影像。这些照片是生命存在的证据,也是生命消逝的挽歌。大多数照片因为是在照相术发明早期拍摄的,像素比较粗糙,但是有一种特别的打动人的力量。而且当时拍摄者也并不知道,不久的将来,人类就再也看不到活着的这一个物种了。这本书探究了每一种动物消失的原因,为今天敲响了警钟。

版权所有:焦作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