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新闻  本馆概览  读者服务  电子期刊  电子图书  特色馆藏  共享资源  升学考证  悦读在线  党群工作  校务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悦读在线>>书评在线>>正文
文章内容页
“冷漠”的背后
2011-03-17 09:22   互联网

《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 作者:徐贲 版本: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年1月版 定价:38.00元

□书评人 左页

1935年,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分析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时说,“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除了林语堂外,其实有很多接受了西学教育的文人都曾经表达过国人不喜欢过公共生活的担忧,人们甚至就根本不知道有公共生活这回事。

就像我们曾经不知道有外国,所以不知道有外交,同样因为我们不知道有社会,所以也就不知道有公共生活。随着经济的崛起,今天的国人已经不再是鲁迅或者林语堂笔下因为无知而冷漠的民众了,他们也开始在寻找,除了国家和个人之外的另一番生活世界,那里有公开和理性的辩论,有和平和自由的集会。但是,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情,按照徐贲先生的说法,那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的养成。在《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一书中,他用了174篇短文,以美国为蓝本,对美国的教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描述和思考,为我们做了一次关于如何过“好的公共生活”的公民教育。这些文字通俗而理性,阅读此书就仿佛是在他美国的课堂里。对于还没有习惯现代生活的中国人而言,这是一堂不可错过的课程。

其实不仅是中国,在美国,也有很多人担忧公共精神的消失,那些坚持正义的孤胆英雄同样也面临找不到知音的尴尬处境。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经这样感叹说,“造成我们时代最大的罪恶的是大多数人的袖手旁观,而不只是少数人的残忍行为”。而在著名的《公共人的衰落》一书中,桑内特却也在担心公共生活趋于形式化,“如今,公共生活也变成了形式的义务”。

我们在讨论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时,往往能轻易发现冷漠对于公共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但是造成民众冷漠的原因却并非那么容易能找到。在徐贲先生文章中,没有哪篇文章单独提出来讨论此一问题,而他在序言中讨论的却是关于“如何从事公共生活写作”的问题。不过从他的文章中,我们大概能总结出以下几点造成民众“冷漠”也是造成公共生活衰落的原因,一是政治的;二是世俗化带来的犬儒主义;三是公民教育的阙如和失败。在一个高度集中的世界里,人们没有反思和独立思考的机会,无法阅读和聆听额外的声音,想象力无法自由的驰骋,所谓的公共生活也就根本无从谈起。

另外,这个时代过于早熟的市场文化带来的犬儒主义也是徐贲担忧公共精神衰落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丧失崇高理想和信念,追求功利和投机而不关心其他,所以他在书中讨论了很多关于荣誉,年轻人的理想和职业选择,宗教生活等事件。再有就是公民教育的缺席,这一点造成人们无法用理性的话语对话,无法体会作为基本的人权观念,比如徐贲提到的中国对于所谓“中国不高兴”的讨论,以及人们把人文教育做成精英教育的错误认识。

19世纪60年代,俾斯麦推行所谓的“铁血政策”,带领德国通过战争逐步走向统一,一时权倾朝野。而德国人在这位强势统治者的羽翼下也走过了一段“被包办”的“美好时光”。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这种“包办”也让德国人丧失了获得民主生活教育,并学会如何过“好的公共生活”的机会,为日后德国人“政治的不成熟”埋下了伏笔。

一种生活方式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只有生活的实践本身才是培养“好的公共生活”的最好老师,这种教育需要的是“放手”,而不是“包办”或“娇纵”。关于美国的公共生活,徐贲没有给出一个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的概念化定义,而他的经验却也让他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民主本身就是一种对广大公民具有教育作用的生活方式”。

版权所有:焦作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