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新闻  本馆概览  读者服务  电子期刊  电子图书  特色馆藏  共享资源  升学考证  悦读在线  党群工作  校务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悦读在线>>书评在线>>正文
文章内容页
大学校园里能否多些"另类"?
2010-10-20 16:18   网络

大学校园里能否多些"另类"?

《无所畏与无所谓》 张鸣 著 重庆出版社,2010年9月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张鸣 著 重庆出版社,2010年9月

这几天我把自己的零碎时间都拿来读张鸣的《无所畏与无所谓》和《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这两本书把我的零碎时间变得连续和生动。这两本书的书名,其实就大有思考的必要,仔细自考之后,我也就更明白现在读到这么好的随笔杂文真是难得。因为这两种书名背后就妙不可言。其中一本的封面上,已经点明“无所畏的心态·无所谓的姿态”,可见修辞的目标物不一样,我引申到的结论则是无所畏导致的无所谓比无所谓导致的无所畏其实要伟大得多,而对于另外一本的书名,我则想说中国人看不起中国人其实是太以为中国人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了,这也是大历史的结果。所以,作为中国的学者不可民粹,但是却非得是很中国的人。

在这两辑书中,张鸣先生都有一些笔墨都落在农村的问题上,《无所畏与无所谓》中的“吾土吾民”和《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中的“乡村”,所谓在比例上看起来不大,但是对于我而言却是非常厚重的板块,也让这种历史文化随笔恰恰有了在历史文化的底蕴上的落实之处,面对中国的现实的深沉思考。中国的学者考虑中国之问题,无果不能考虑到乡村的问题,不能考虑农民的问题,那么,这种对于现实的思考是带着巨大的虚构性的。而思考中国的乡村,恰恰可以检查一个思考者的思考能力,这种思考能力肯定是建筑在我们自身历史的脉络上的。

张鸣先生对于中国农村的思考主要集中在1949年之后的诸多历史和现实。譬如,在“为什么有农民会怀念集体化时代?”张鸣的论及之处,其实点破一个中国乡村社会的归根结蒂的大道理,其实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大道理,就是中国的乡村社会其实需要一个有效的社会组织功能发挥作用,同时,还要确保知识阶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流到乡村社会中去,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乡村社会的稳定以及教育、文化、医疗的基本保障。当然,这种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和中国社会如何城市化的思路相结合。可能,这就不仅是一个对历史的再叙事的问题,而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战略的问题,关乎未来的问题。

在此可以看到张鸣先生这些随笔文字内在的一个脉络,多集中在清末民国,在这一块讨论,除去纠偏一些认识之外,多从制度、社会结构发力,在散论之中发挥对于中国近现代转型的思虑之脉络。此间,往往底层史、野史和边缘史料的运用将只有正史官史的经验的脑袋冲刷荡涤一番,此可能也算“另类教授”的一种含义。张鸣先生的议论转入1949年之后,仿佛陡转进入中国农村问题的疆野,在此将上一时段的转型社会的思考的能量更加凝聚使用。在这个背后可能看成张鸣先生的一种关怀方式。

至于针砭时弊、眉批时风的文字,读起来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一个教授如此地贴近现实,关注焦点之多、反应速度之快,落笔迅疾,直言不讳。估计这是“另类教授”的又一大含义,这种“另类”反衬出中国大量学院知识分子一大“正常的病态”——看似谨慎其实庸俗,看似玄妙其实空洞、看似言学其实官腔,其实,中国大学校园应该尽量“另类”起来,有另类系科、另类学院、另类大学、另类校长才是一大快事。当然,估计这是奢望。

张鸣先生在《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一辑中,最后一篇文章是“最牛女生的背影”,文章讲的是北航图书馆一女生背对总理,照旧在读自己的书。张鸣先生文章赞扬“最牛女生的背影,昭示着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终于正常了”。这一点上,先生未免过分乐观,且不说这个照片很可能是对表演失控或者传播失控的一种误读,既便真实就是如此,也只是一种很难判断的日常状况。在这里,我只是读出张鸣先生的一种急切,他多么希望自己不是一个少数的、反常的“另类教授”,这样这个民族也许就更正常了。

版权所有:焦作大学-图书馆